电话诈骗分子将魔爪伸向难民 难民该如何维权?
德国华商报讯:
近日,德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联邦协会向联邦政府提出,希望政府可以建立一项针对电话诈骗分子的严格的法律条款,因为,这些惟利是图的人不仅经常骚扰德国普通民众,现在甚至将目标锁定在生活窘迫的难民或外来移民身上。
由于来到德国的难民们经济状况都很糟糕,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钱,过正常人的生活,而不是每天盼着可怜巴巴的救济度日。此外,他们对德国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法律知之甚少。犯罪分子正是抓住了难民的这些弱点开始对他们实行诈骗。一般来说,难民会接到一通电话,这些电话内容经常是有关如何获得信用卡的,在电话中诈骗分子会问难民一些问题,比如名字是否正确等,如果难民回答“是”,就会被犯罪分子录下来,进行编辑和裁剪,并被当作是难民已经同意签署信用卡合同的肯定回答,此后难民便开始了无止境的被催款生活。
一些难民在知道上当受骗后,碍于面子,不愿向有关部门报案,还有许多难民对德国法律不了解,也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德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负责人强调说,如果难民受到欺骗,一定要及时求助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,或者律师,也可以向教会、工会或者慈善机构寻求帮助。
其实通过电话诈骗的行为在德国由来已久,很多民众之前也接到过类似的电话。本公众号也在此提醒大家,不要随意接陌生电话,即便接通后,也不要随便回答任何问题,以免被犯罪分子钻了空子。
参考链接:
公众号:德国华商
长按二位码加关注
感谢您关注
德国《华商报》
公众号“德国华商”
“德国华商”是德国《华商报》的微信公众号,旨在传递德国主流社会和华人社会的各种资讯,解读德国官方对华人生活有重要意义的政策、法律,提供华商在德国创业和经营的广告信息,涵盖餐饮、贸易、房地产、旅游、移民、保险、交通、留学等各个行业,推动中德的友谊与经济交往。
《华商报》创刊于1997年初,是德国第一大华文报纸,华人在德经商的指南,生活的宝典。《华商报》是连接德国社会与华人社会、德国企业和中国企业的桥梁。
“德国华商”公众号目前有直接订户两万伍千人,且每天在增加之中。凡在“德国华商”微信公众号刊发的广告和文章,通过本报主编的私人微信号再次转发到5000多个联系人的朋友圈中,通过反复转发,可以快速到达德国华人的手机微信里,并能扩散到全球。